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ACG聯想】《姊嫁物語》與大博弈(The Great Game):英俄兩國的中亞爭霸戰與中亞簡史

《姊嫁物語》與大博弈(The Great Game):英俄兩國的中亞爭霸戰與中亞簡史




繼描繪英國19世紀末英國社會的知名漫畫作品《艾瑪》後,森薰挑戰了中亞地區的民族誌。以數位中亞民族女性為核心的故事《姊嫁物語》(乙嫁語り)掀起許多人對於中亞地區遊牧民族史的興趣。誠然,這部圍繞著這些女性在中亞生活的故事相當精彩,不過筆者想從此衍伸介紹者為《姊嫁物語》背後男人的故事,或是說國家的故事。

據作者設定,《姊嫁物語》的時空背景為19世紀末中亞與裏海周圍的草原地區。當地主要是以突厥系的遊牧民族為主。如果我們以中國史的視角去看待,也大約是清末中國開始往西拓展之時。稍稍回顧那段時間的歷史:1864年(清同治三年),新疆回族發動叛亂,擊殺清政府當地官員,自乾隆年間平定大小和卓之亂後(AD 1757-1759)所建立的西北回族伯克政治短暫性的崩解(註釋1,也開始了西北回變的序幕。1865-1867年,清帝國版圖周圍的烏茲別克國家浩罕汗國將領阿古柏平定當地暴亂,建立所謂的七城政權(註釋2,另一方面俄軍則於1871年趁機進佔新疆重鎮伊犁。1874年日軍犯臺展開「塞防海防之爭」後,朝廷決定兩防並重,1876年以左宗棠、劉錦棠率領湘軍進入新疆平亂,至1877年(光緒三年)正式平定叛亂,新疆之後於1884年正式建省。這是臺灣、中國學生可能較為熟悉的中國西北歷史,以下簡單整理年表:
Ø 1864—同治西北回變起
Ø 1865—浩罕汗國將軍阿古柏入疆
Ø 1867—阿古柏扶植大和卓後裔布素魯克建立哲德沙爾汗國,之後篡位
Ø 1871—俄軍進佔伊犁;牡丹社事件
Ø 1873—左宗棠平定同治陝甘回變(1871-1873
Ø 1874—左宗棠軍進駐哈密;日軍犯臺;塞防海防之爭
Ø 1876—左宗棠、劉錦棠率領湘軍正式進攻阿古柏
Ø 1877—阿古柏自殺,收復新疆,成立善後局
Ø 1879—崇厚出使,簽署《里瓦幾亞條約》
Ø 1881—曾紀澤出使,改訂《里瓦幾亞條約》,是為《中俄伊犁條約》
Ø 1884—新疆建省,以劉錦棠為首任巡撫
阿古柏像。阿古柏是其漢文譯名,其真名為穆罕默德・雅霍甫・伯克(1820-1877)。雖然是烏茲別克國家浩罕汗國的軍事將領,但其實他是位塔吉克人。在七城政權期間雖積極拉攏維吾爾人,但維吾爾人還是在清軍入疆時選擇支持清朝軍隊,最終戰敗自殺身亡。其子與大將白彥虎出奔。

清軍收復新疆之役(1876-1877),雖然清朝湘軍將領左宗棠與劉錦棠於1873年平定陝甘回變後受朝廷命令準備收復新疆,以防止俄國持續侵佔伊犁,並於1874年軍隊進駐哈密。但因為日軍犯臺引發的塞防海防之爭暫停了進軍作業,再加上籌糧問題,左宗棠一直到1876年才正式進兵討伐阿古柏。

而正當中國從乾隆年間以降對新疆採取間接統治的「藩部」政策轉變成將新疆內地化時,同時,世界亦發生許多變化,尤其是與中亞有關的事務。而這主要環繞著俄羅斯帝國在中亞、大英帝國在印度的利益爭奪。這段可能便是臺灣學生較不擅長的領域,以下同樣整理簡單年表:
Ø 1802—俄羅斯開始入侵伊朗(卡札爾/愷加王朝)
Ø 1839-1842—第一次英國阿富汗戰爭
Ø 1853-1856—克里米亞戰爭
Ø 1856—俄羅斯鼓動波斯進攻赫拉特帝國,威脅英屬印度,爆發英波戰爭(1856-1857
Ø 1857-1858—塞波之亂(印度民族起義),東印度公司治權移交英政府
Ø 1864—俄羅斯入侵浩罕汗國
Ø 1868—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與俄羅斯訂約,成為俄國附庸
Ø 1873—希瓦汗國與俄羅斯訂約,成為俄國附庸
Ø 1876—俄羅斯消滅浩罕汗國
Ø 1877—維多利亞女王登基為印度女皇
Ø 1878-1880—第二次英國阿富汗戰爭(註釋3
Ø 1885—英俄軍於阿姆河綠洲對峙
Ø 1888—英國首次對藏戰爭
Ø 1890—中英簽署《中英藏印條約》,英國將哲孟雄納為保護國
Ø 1893—英阿協議設立杜蘭線(阿富汗-印度帝國)
Ø 1903—因西藏拒絕履行《中英藏印條約》,英軍入藏,擊敗藏兵,簽署《拉薩條約》
Ø 1906—中英簽署《中英續訂藏印條約》
Ø 1907—英俄於聖彼得堡簽署《英俄協約》,大博弈結束。
Ø 1919—第三次英國阿富汗戰爭
Ø 1920—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併入蘇聯
布拉哈汗國、希瓦汗國與浩罕汗國為中亞地區當時的三大汗國。主要是以突厥語系的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等民族為主所建立的遊牧民族國家。但這三國先後為俄羅斯、蘇聯併吞。是現今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土庫曼這四個中亞國家的始祖。

區分阿富汗與英屬印度的杜蘭線(紅線),係以制定該線的英國外相杜蘭為名。英阿兩國在第二次英阿戰爭後協定劃分今阿富汗、巴基斯坦的國境線。在西藏也有所謂的麥克馬洪線(以英國外交官麥克馬洪命名,為英國探險家測繪的國境線)造成日後中印兩國的邊界糾紛。英阿兩國制定「杜蘭線」部分原因是英阿兩國試圖分割阿富汗地區強大的普什圖族。這些氏族如今成為美國阿富汗反恐戰爭中的關鍵民族。
無論波斯、阿富汗、三大汗國(布哈拉、希瓦、浩罕)、西藏與土耳其,這一連串英俄在中亞的爭奪戰被西方學界稱作「大博弈」(The Great Game,又稱大競爭),也有人指涉俄羅斯與英國盟友日本在遠東的爭奪稱作「遠東大博弈」(註釋4。這個說法在英國小說家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 1865-1936)的小說《基姆》(Kim)運用後被西方學界廣為使用。亦有人將現代美國進入中亞與蘇聯/俄羅斯的競爭視為「大博弈」的延續。
這些與《姊嫁物語》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我們可以看到在劇情中的一個外國人角色——亨利・史密斯先生,他是一位英國傳統家族的次男。依照長子繼承法他是無法繼承家業的,因此他選擇前往東方,這也是一個作為英國家族中非長男通常的宿命—往遠方開拓,這也有利於英國的海外殖民擴張。當年有不少與史密斯同樣境遇的英國青年來到了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尤其是印度,甚至還出現了所謂的盎格魯-印度人這樣的說法(註釋5。不過很有趣的,不同於其他常見的諸如商人或軍人,史密斯是位冒險者與民族學者。他選擇北上展開對中亞地區的「發現」,英國政府、英國民眾甚至是歐洲人透過向史密斯這樣的人們得以了解中亞。但很不幸的,這些冒險家也常常有意無意的成為帝國主義的先鋒(例如與比利時國王合作建立剛果公司的非洲探險家史坦利)。無怪乎投身內亞民族研究的新清史學派被指稱帶有帝國主義的視角。而透過這些冒險家、民族學者的研究,英國也得以蒐集中亞的情報,有利於日後展開的軍事、政治行動。
寄居在耶洪家,觀察當地民族風俗、研究歷史的英國學者亨利・史密斯。目前尚未能找出可能原型。不過確實當時有不少英國探險家加入中亞的地理大發現。而部分探險家也正是日後中亞民族學的先行者。

像寄居家主人說明家族內情況與英國長子繼承制度的史密斯。也有說法這樣的長子繼承制度有助於英國的海外擴張。畢竟在本國沒辦法靠家業,只能出國自己闖蕩。
另一方面,除了作為反派的巴丹族外,其他當地的遊牧民族對於俄羅斯是相當反感的。這與當時俄羅斯對於中亞的侵略有關。中亞地區的主要是以突厥語系的民族諸如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為主,這些遊牧民族在新疆、哈薩克、阿富汗間建立了三大汗國布哈拉汗國(1500-1920)、希瓦汗國(1511-1920)與浩罕汗國(1709-1876)。但這些國家並沒能長存。這些國家在俄羅斯開始拓展遠東、征服哈薩克後,開始不斷被俄羅斯攻擊。我們可以看到像是與俄羅斯合作的部族開始使用俄羅斯製造的武器,除了讓俄羅斯透過各族間的鬥爭漁翁得利外,無意間也開始了中亞草原上的軍事革命。相較之下,一則可能漫畫的視角較為偏向英國,二則相較於三大汗國等中亞遊牧民族,英國較關注於印度北方棘手的阿富汗和西藏。因此在漫畫中,較不提及英國勢力的介入。
即便是選擇與俄羅斯親善的巴丹族合作,哈加爾族長之子阿傑爾在背後言談中還是顯露出對於俄羅斯的不信任。
不過需要說明,「羅剎」為清初對於俄羅斯的稱呼。而早於康熙年間的《尼布楚條約》以及康熙皇帝寄予俄羅斯沙皇的國書中,皆稱呼為「鄂羅斯」。至於現今的「俄羅斯」則是等到乾隆年間修訂《四庫全書》時全面改訂。但發音仍維持「鄂」而非「額」。


俄羅斯對於中亞地區傳入火器無疑帶給這片草原一場軍事技術革命。但俄羅斯恐怕難以料到,這日後反而造成俄羅斯對中亞統治的困難。
這便是這部漫畫背後的國際局勢脈絡——大博弈。
筆者稍稍分析兩國大博弈的背景:俄羅斯的傳統國策是尋找出海口。在東歐,俄羅斯接連不斷的與土耳其發動戰爭,然而克里米亞戰爭暫時遏制住俄羅斯在黑海的擴張。在遠東,俄羅斯積極侵占中國東北,透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獲取大筆領土,並獲得遠東不凍港海參崴。英國為了遏制俄羅斯南下中國,威脅英國在華商貿利益而與日本締盟,日本與俄羅斯遂不斷的在東北、朝鮮進行利益爭奪。而在中亞,往南爭取波斯灣也是其重要的政策,另一方面透過對新疆的爭奪,也有利於俄羅斯爭取對華貿易基地。
對於英國而言,自海外貿易拓展和工業革命後,最重要的政策為經濟自由主義下維持商貿利益。為此,保衛英國海外最大市場、工廠,號稱皇冠上的寶石——印度是最重要的遠東政策。因此,除了對華貿易利益的鞏固,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衛印度到英國的「帝國生命線」。為了避免英-印通道的中東與地中海遭遇威脅,英國支持土耳其對抗俄羅斯從黑海到地中海,因而引爆克里米亞戰爭。為了抑制俄羅斯對華北的擴張造成對英國在長江流域貿易利益的威脅,英國支持日本與俄羅斯對抗。而作為最核心的印度,英國必須確保印度北邊的屏障不能被俄羅斯突破。因此當阿古柏建立七城政權時,英國印度總督派遣商人沙吾與之聯繫,之後派遣道格拉斯使節團贈送武器,甚至透過土耳其(土耳其本身因當時蘇丹的大突厥主義積極援助阿古柏)輸入大筆軍火,與之簽訂《英國-喀什噶爾條約》牽制俄羅斯。而俄羅斯甚至比英國更早就簽訂《俄國-喀什噶爾條約》與阿古柏建立關係(註釋6。不過最後這個大博弈的最前線為清軍所破,阿古柏政權被左宗棠擊敗,英俄兩國在新疆的大博弈隨著中國的介入而暫時中止。
至於大博弈的結束的時空脈絡又是如何?這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脈絡。因應急促的工業化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德國在威廉二世的主導下開始改變昔日由俾斯麥主導孤立法國、全力經營歐洲的歐陸政策,提倡大日耳曼主義與大海軍主義,同時也開始積極經營近東。土耳其在德國的支持下開始進入近代化,甚至建立了相當重要的中東鐵路。而這正威脅著英國透過蘇伊士運河連結的英-印通道。俄羅斯對於德國支持其傳統敵人土耳其、支持奧匈帝國介入東歐的政策嚴重威脅著打著大斯拉夫主義旗號支持的東歐諸國。因此,兩國逐步開始有了共同的敵人。在兩國的共同盟國——法國的牽線下,1907年兩國於聖彼得堡簽署《英俄協約》,並與《法俄協約》、《英法協定》結合,「協約國」體制於焉形成。而另一方面,兩國間在19世紀以降在中亞的大博弈透過劃定勢力範圍而暫時終止。
不過我們可看到1920年蘇聯併吞布哈拉、希瓦兩國。波斯在哥薩克旅軍官裡薩汗的革命下建立巴勒維王朝,也一直在英、蘇兩國間周旋。雖說大英國協體制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1956年)逐步崩解,但在冷戰結構下,美國勢力開始介入中亞,蘇聯阿富汗戰爭也算是一場兩國間的對弈,這個局面在蘇聯解體後依舊不變,美軍基地與俄軍基地在中亞各國內各自設立,形成另一場大博弈(註釋7)。不過伊斯蘭勢力的影響下,阿富汗、伊朗問題已經與昔日的帝國主義時代有所不同。中國開發大西北,建立所謂的「一帶一路」試圖再次連結絲路的商貿政策也可能對這塊草原與荒漠造成更複雜的影響。究竟中亞會如何發展,全世界都在等待著。
全世界都在看。
---------------------------註釋------------------------------
註釋1: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部蒙古的阿睦爾薩納之亂後,回疆當地維吾爾人的白山黨小和卓(和卓為聖裔,也就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霍集占、大和卓波羅尼都發動叛亂,殺害當地清軍,史稱「大小和卓之亂」。乾隆遂派軍於1758年派兵平亂,次年成功征服當地。並建立伯克制度(伯克是突厥語頭目之意),採取類似清朝對漠南蒙古札薩克制的「藩部」制,透過任命當地人為伯克採取間接統治,並建立伊犁將軍體制管理眾伯克。但因為伯克的腐敗與清政府的消極經營,1864年維吾爾人發動「聖戰」,史稱「西北回變」。詳見:王柯,《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156-176
日本神戶大學教授王柯主要研究中國新疆問題及其歷史脈絡。可參閱其專書:
王柯,《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

註釋2:浩罕汗國為了控制新疆當地維吾爾人,遂派遣將領阿古柏護送逃往浩罕的大和卓後裔布素魯克入疆平亂,成功控制新疆七座重要城市:喀什、英吉沙、葉爾羌、和田、阿克蘇、烏什和庫車,建立哲德沙爾汗國,亦稱「七城政權」亦有人稱為「回疆帝國」。不過1867年阿古柏廢黜布素魯克,自立為畢條勒特埃米爾。詳見:王柯,《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178
註釋3:有別於第一次死傷慘重而幾無所獲的英阿戰爭,第二次雖然依舊傷亡慘烈,但在戰後英阿兩國協議,英國獲得阿富汗的外交權。而知名偵探小說虛構人物約翰・華生當時便是以軍醫的身份參與這場戰爭,並於戰爭結束的1880年因肩傷退伍。也因此有那句福爾摩斯與華生首次相遇的名言:「從阿富汗來的?」。英劇《新世紀福爾摩斯》則順應時勢改稱:「阿富汗還是伊拉克?」不過裡面的華生醫生還是一樣從阿富汗戰場歸來。伊藤計劃和圓城塔合撰《屍者的帝國》亦是在相同時空背景。詳見:柯南・道爾著,《血字的研究》(中譯本甚多不冗著);伊藤計劃、圓城塔著;李彥樺譯,《屍者的帝國》(臺北:獨步文化,2016)。
新世紀福爾摩斯首集《粉紅色研究》中為了順應時勢,將這段名台詞改編為阿富汗或伊拉克。不過華生都還是參與了阿富汗戰爭。而編劇馬克・加蒂斯為此表示:「我想現時都是一樣的戰爭了,一樣不能取勝的戰爭。」

在《屍者的帝國》動畫劇場版當中英阿軍交手的情景。不僅是英國,阿富汗也活用了「屍者化」的士兵交戰。

註釋4:這也是英日於1902年建立英日同盟的主因。以國際關係學者而論,日本是英國在遠東地區培養的「離岸平衡者」。而結盟的另外幾項因素除了牽制俄羅斯與德國在遠東的擴張外,也肇因於在布爾戰爭後逐漸發現其霸權地位的傾頹,因而選擇放棄光榮孤立。日本則因為朝鮮、滿州問題而與俄羅斯交惡,透過拉攏英國牽制俄羅斯在歐洲的勢力也是日本的重要國策。不過隨著太平洋大英國協成員國與美國在一戰戰後因種種問題與日本交惡,最終英日同盟於1923年由華盛頓會議上拆散,並以《四國公約》取代之。
註釋5:盎格魯-印度人(Anglo-Indian)也可以指涉為英國、印度混血兒,但這裡所指的盎格魯-印度人實帶有貶義,類似中文意義上的「土豪」、「暴發戶」。這肇因於英國在印度擁有較多的投資機會,而這些人在英國抑鬱不得志,但在遠東春風得意,並回國大肆炫耀其財富,也是一種相當有趣的社會現象。

註釋6:王柯,《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178-185
註釋7:2013年,美軍因吉爾吉斯不再願意租借,而宣佈撤廢美軍在吉爾吉斯境內的馬納斯空軍基地,其業務轉移至羅馬尼亞。但美軍仍在塔吉克、烏茲別克、哈薩克駐軍,而阿富汗亦有巴格拉姆基地維持美軍在中亞的力量,此軍力隸屬於美國中央司令部管轄。
吉爾吉斯馬納斯空軍基地美軍的KC-135空中加油機。美軍雖然因為財政問題逐步縮減海外駐軍,但基本上還是執行北約對俄羅斯圍堵的重要國防戰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